|
楼主 |
发表于 2010-8-27 15: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评(转):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小说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晌午的骄阳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数十艘轻舟在和风的吹拂中漂行。我抬起头,望见两只红色的风筝,带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天空中冉冉升起。它们舞动着,飞越公园西边的树林,飞越风车,并排飘浮着,如同一双眼睛俯视着旧金山,”似乎这里已成为我理所当然的家园。突然间,哈桑的声音在我脑中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为什么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阿富汗,阿米尔仍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哈桑,那个最忠于他的奴仆,不,是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与不安中。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尔。主人公阿米尔是个富家少爷,他的父亲不仅富甲一方,而且乐善好施、正直刚烈。阿米尔的性格里却缺少父亲的豪迈勇敢,只喜埋头读书,被人欺负也不还手。与他截然不同的是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这个兔唇的男孩有着令人吃惊的运动天赋,每当阿米尔遭人欺负,总是哈桑为他挺身而出。阿米尔和哈桑虽然情同手足,却有些嫉妒父亲对哈桑的欣赏和疼爱。每年冬天的风筝大赛是阿富汗孩子们最重要的活动,用自己的风筝线把别人的线割断,然后追到那只掉落的风筝,就是赢者。阿米尔是斗风筝的好手,哈桑是追风筝的好手。那年的冬天,喀布尔迎来了最大的一次风筝联赛,阿米尔希望能在这次大赛上夺冠,以赢得爸爸的钟爱。当他把最后的对手——一只蓝风筝割落时,整个赛场都沸腾了,他看到父亲在为他欢呼。追风筝的任务落在哈桑身上,哈桑果然不负所托,成功追到蓝风筝,不想被小混混阿塞夫和他的同伴们截住。哈桑不愿意交出风筝,遭到阿塞夫的强暴……寻找哈桑的阿米尔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却没有勇气上前救助。阿米尔得到了父亲梦寐以求的关爱,但哈桑的存在却让他内疚痛苦。终于,他不堪重负,想了一个办法逼走了哈桑和阿里。
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当我看到阿米尔舍命从暴政下救走哈桑的独子、自己的侄儿索拉博时,我明晰了“风筝”的涵义,一种感动像在我面前豁然打开一个光明粲然的世界,内心的牺牲崇拜被再次引燃,有了为一个人牺牲的精神,我想这也是一种快乐。“风筝”象征着皎皎易污的纯洁和需要努力追寻的美好,美好在我们这个一切都商品化了的时代还能有她的地位吗?那远方的美好还是不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透过此书,我仿佛面对着内心,那里和书中人物一样隐藏着二元共生的光明与黑暗、勇气与懦弱,但我不再怀疑,我最终仍要像哈桑一样拼尽全力地向人间呼喊:“为你,千千万万遍。”书中一个情节连着一个情节,每读一部分就想知道下一部分怎么样,就这样吸引着你的眼球,让你埋头于书中就想快一点知道答案,就想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完。风筝把整个故事穿了起来,但却穿出了各式形状,让各种色彩填充其中,这色彩既有和平环境下的安详,又有新时期战争带来的灾难,在这大背景下的人物,有时候他们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真为自己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庆幸。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看到那个追风筝的人--哈桑.
我始终坚持哈桑能够追到风筝不是靠所谓的技巧,
而是他对阿米尔的友情. 可是阿米尔能够给哈桑的是什么? 友情的背叛,只是为了自己. 为阿米尔感到可悲,也为哈桑感到可怜.看到那个追风筝的人--阿米尔. 庆幸的是,阿米尔最还是明白到. 这是我感到一丝安慰的. 可是在索拉博的记忆里,这永远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也许索拉博在阿米尔追风筝的途中, 看到自己父亲--哈桑的影子, 也许阿米尔在为索拉博追风筝的途中, 感受到哈桑的体温.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一个风筝, 那也许是一个肮脏的风筝,那也许是一个丑陋的风筝, 它越飞越高,我们也渐渐放下手中的线, 自己在远方看到它慢慢高飞, 却不曾去追,因为我们相信,总会用那么一天, 这只风筝会消失,会离开. 所以我们学会了忘记,我们学会了逃避,我们学会. 可是时间永远带不走,风筝也不会随风消失. 它总会在我们的身边,慢慢的飞.飞..飞... 等待我们去追会它的那一天.
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评价的那样,小说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真诚与背叛。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