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家养老,谁为独居老人生命安全埋单
“这几天,楼道里臭味越来越大,到底是怎在回事呀?”2005年8月15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东泰园11号楼1单元内的居民们聚在一起议论着。到了下午3点钟,疑惑有了答案。一位前来看望独居老头张国全的老太太,踉踉跄跄地从1单元103室跑出来,声音发抖着喊出了一句话:“张国全死了!”人们掩鼻拥向室内,看到一具尸体横躺在地上,全身腐烂变黑,己有体液渗出。死者家里养的鸟还都活着,见到有人进来,叫得急切而凄厉。
一周后,这栋楼的二单元楼道理居然又飘出了恶臭味……602室的门被打开了:一位叫安淑青的老人倒在卫生间内,头栽进便池中,尸体已高度腐烂。老人是什么时间去世的,谁也说不清楚。她的大女儿只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前几天自己来过一次,但敲门多时无人开门,她以为老人出去玩没回来,使离去了。现在想来,那时老本就已过世了。
一个月内,一栋楼里,连续发生两起惨剧,却并没有引起媒体的关注——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上网随便搜索一下,有关独居老人死后多时才被发现——被抢被杀,因火灾、漏电、煤气、滑倒等意外伤害丧生的消息,可以说是读不胜读。可是如果再注意一下,人们还会发现,有关各施政府强调关注空巢老人的安全问题,专家学者们献计献策,基层社区想方设法为老人服务等报道也同样读不胜读。一方面是社会方方面面面关注和努力,一方面是事故不断,面对这种矛盾,人们禁不住要问:我国独居老人的现状如何?怎样有效地解决独居老人面临的生命安全问题?国家的养老救助制度怎样才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
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老龄化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独居老人的救助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有长期计划,要规范化、制度化
惨剧的发生,向社会敲响了警钟,更是向有责任的政府敲响了警钟。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口1.3亿,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20.09%,其中独居老人家庭占22.83%。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市,60岁以上的老人已占总人口的20.2%,其中独居老人占40%以上。在其他大城市中,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为34%,广州为30%,天津为37%。独居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弱势”群体,其数量和比例正呈快速上升态势,形势十分严峻。如何保证独居老人的安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范丽珠分析说,如今工作变动、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三大因素,促使大家庭向小家庭转变。现代社会中很多老人和子女都要求自己的“自由空间”,传统的三代人甚至四代人同居的家庭模式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变化了,但是社会服务体系却没有跟进,造成独居老人服务上的真空。”范丽珠说,“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更加经济、更加人性化的新型社会、社区、家庭三者结合的服务模式。”而目前,我国保障独居老人安全的社会网络还很不健全,社会、社区、家庭三级网络当中暴露出来了很多问题。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老年问题专家郝麦收则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传统的对老人的“纵向关照体系”应向现代的“横向关照体系”转变。“纵向”关照指在家庭内部以亲子关照为主,在社会上以行政关照为主;“横向”关照指在家庭内部以夫妻关照为主,在社会上以社区关照为主。他认为,目前应大力构筑现代的横向关照工程。横向工程的主要内容是:自我关照为主,外力关照为辅;夫妻关照为主,子女关照为辅;社区关照为主,行政关照为辅;专业机构关照为主,综合机构关照为辅。
郝麦收说,在“纵向关照”向“横向关照”体系转变的当下,由政府全面埋单解决空巢独居老人问题的困难很大,但是,他建议政府可以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入手,先通过四个方面的政策调整和财政补贴,引导全社会来共同关注和解决空巢独居老人的养老救助问题。
首先,独居老人必须有一部电话。在上面安装一个呼叫器。一旦出事,作为呼叫器的终端医院就会马上处理。现在安装一部电话也不是很贵,有条件的子女可以给老人安装,孤寡老人可由社区出资统一安装。
其次,社区要对本区的独居老人登记造册,对老人的健康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居委会的电话要让老人知道,一旦老人有意外可报警报危,居委会要每周至少给老人打一次电话,了解老人的最新情况,此项费用可从办公经费中支出。
第三,成立专门的护养机构对独居老人集中赡养。实践证明,散养的老人出现意外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群养,特别是那些已经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如痴呆、瘫痪、坐轮椅等。这笔专项赡养费用政府要贴补,要出大头,有条件的老人可以把房产抵押通过银行贷款,此外,有条件的子女可以出一部分。
第四,要建立完善的养老救助制度。有关部门要出台救助独居老人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要将此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期化。对独居老人的救助不能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要常年坚持。
事实上,在建立完善的养老救助长效机制上,许多地方已经做出了有效的尝试。今年9月,北京市启动了“一按灵”应急救助系统。这个系统保证了老人一旦居家出现紧急情况,即使在无力去拨打电话、丧失了表达能力等情况下,只要一按随身携带的发射器,都能得到本地120等急救中心的及时救助。“一按灵”为老人们提供了快捷、方便、周到、科学的全天候救助通道。但由于财力有限,应急救助只能为本市80岁以上的、患有严重疾病或易突发疾病的、生活自理有困难的三种空巢老人免费安装。其他人如有需要,则须自费,每个呼叫器为300元,每年的服务费为120元。北京市老龄委权益处处长蔡双表示,北京市符合这个标准的老人,目前大约有2万多人。北京市政府将为此财政拨款840万元,计划明年完成。
银发浪潮的问题来势凶猛,养老救助制度的建设,必须尽快制定近期和中长期计划。政府的钱要用在刀刃上,对不同的老龄人群要区别对待。
社会——应把为老年人服务列为社会公益事业,由国家提供优惠政策,建立社会对独居老人的“支持监护网络”
在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乌沙社区,每天上午和下午,社区李屋小组的李志广和李满才都要到自己所管辖片区的33位独居老人家“转悠”,“转悠”内容包括巡查老人周边的治安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汇报;问候老人的的健康状况、准确掌握每位老人今天可能去哪里,以对老人的整体情况掌握清楚。为了保证这些护管员“尽职尽责”,在李屋旧村的李启南老人家中的墙壁上有一份“独居老人签到表”,上面有专管员每天探视的时间签到并附有印章。
据了解,像李志广和李满才这样的工作人员,该社区一共聘请了51名,报酬由镇政府自筹资金解决,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名字:专职护管员。这些护管员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平安保姆”。
乌沙社区共有四个村小组。在李屋小组的会议室里的一面墙上,除了“李屋社区独居老人一览表”,上面标有每个老人的照片和具体的情况外,还挂着三个登记本,其中一本是“独居老人周边常住人登记表”,一位老人一页纸,其背面是标明独居老人周边的居住方位表:围绕着独居老人的前后左右分别编为前编号、后编号、左编号、右编号;其正面就是四个编号的人的居住状况。管理人员说,这么做正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老人周边的居住状况,也可以及时向周边的人了解老人的状况,顺便也起到一个威慑坏人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的姚远教授指出,乌沙社区的做法,是支持“监护网络”专职化的一种尝试,只是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现在还很难向全国推广,但是,其方向是对的。为老年人服务应列为社会公益事业,由国家提供优惠政策,由民间组织和个人承办,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动社会力量,建立起一个对独居老人的“支持监护网络”。目前,除了聘请专业人员,还可以发动邻居、民警、党员、志愿者等做网络的支持人,每天探视,及时地发现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崔琳建议,应该引导全社会来关注和解决独居老人问题,将经济保障压力和社会服务压力化解在一个责任共担、纵横交错的安全网络之中。可以从现在开始就立即着手,多渠道、多形式地鼓励全社会或个人出资兴办不同层次的养老院、养老公寓,由国家视同公益事业,提供优惠政策,如划拨场地、免收税费、无息贷款等,以尽量解决独居老人的集中赡养问题。
社区——应把社区关照作为对独居老人关照的重要方式,因为其突出的针对性和及时性,有着行政关照无法取代的优势
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街道有一项专为独居老人服务的“翻牌制度”,即在独居老人的窗口挂上一张一面是红色、一面是绿色的卡片,要求独居老人每天都翻一面,如果发现哪一天老人没有翻卡片,居委会马上就会有人去老人家中看个究竟。这个方法有效地防止了独居老人发生突发事件。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主任张恺佛说,这些措施可以让居委会对独居老人的健康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老人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
他还介绍说,法国许多社区为老年人免费提供一种名叫“你好吗?”的服务项目,深受独居老人欢迎。在每天同一时间,计算机系统将自动给老人打来电话,当老人拿起电话后,可听到计算机的录音系统简单的一句问候“你好吗?”随后会听道:“如果您今天很好,请放下电话。如果您今天感觉不好,请立即拨打紧急求救电话811。”如在45分钟内,老人仍不拿起电话,程控系统便自动将这个消息转到社区,随后马上有人登门查询。上海徐汇区天平街道的“翻牌制度”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你好吗”。
去年上海市民政局对全市老人家庭进行调查,发现有16.56万名老人单身独居,子女都不在上海的单身独居老人为0.43万名,子女都不在上海、年龄均在80岁以主丁的高龄老年夫妇为1.61万人,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在生活中碰到各种困难。
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介绍,目前,上海的独居老人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得到更多的社区关照。
途径一:向社区养老服务社求助可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目前,全市有200多个街道、镇开展为老年人上门提供生活照料的服务;社区中有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社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
途径二:全市社区均安装了紧急求助呼叫器。紧急求助呼叫器系统是由援助呼叫中心、用户终端以及配套服务体系组成的。如果老人突发疾病并失去了语言能力,只要按一下遥控器按钮,服务中心电脑系统立即自动显示用户资料。社区工作人员呼叫后得不到回应,就会及时通知医疗急救中心。
途径三:邻居家装求助电铃。社区出面找一个邻居,征得双方同意后,为老人和邻居家接一个电铃。若有事情,老人按一下电铃,邻居就能应铃而入。
途径四:找个热心人结对。上海正在进一步完善“结对关心”制度,让独居老人得到一对一的服务。忙碌的子女们可以在社区中为老人寻找一个“热心人”,他们可以是老人的隔壁邻居,也可以是社区中热心的志愿者,拜托他们隔三岔五地帮忙照顾一下老人。
目前,上海市正在倡导“一对一”的结对活动,社区中都在逐步帮老人们寻找志愿者。有特殊困难的空巢老人或是老人的子女可以向附近居委会提出申请。行政关照如同远亲,社区则如同近邻,两相比较,后者的关照要更及时、更贴切。
老人和子女——子女应该是独居老人生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独居老人也需要努力提高“自我关照”的意识和能力,强化通过购买服务来保障生命安全的观念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郑晓瑛教授强调,在老人居多的社区,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目前还是独居老人最安全的生活保障。不但要搞好老年人之间的关系,还要搞好老年人与年轻邻里之间的关系。
郑教授分析说,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等活动大都要在住宅内进行,这使得他们对住宅的依赖要远远大于年轻人,因此他们对于居住环境会有较高的要求。老年人很容易与年轻邻居因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不同而发生矛盾。所以老人们要理性地看待双方的差异,宽容地与年轻的邻居们交往。
当然,独居老人的子女也要增强与邻居交往的主动性,他们理应是老人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如果老人已不能与邻居交往,子女应代替老人去交往,并在交往中要增加宽容性,对往日的冤仇不计较,对新的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独居老人的子女还应该与年轻的邻居交朋友,让年轻人多了解自己的父母,这样也能让老人在危急时刻多个帮手。
当然,除了子女照顾、邻里互助,独居老人也要更多地关心自己。生活中处处藏着危险,再贴心的儿女,再熟的邻居,再仔细的社区服务,也还可能忽略一些细节,造成意外,等候别人总是被动的。
姚远教授介绍,从他了解的情况来看,一些独居老人在“身边有人”方面采取了很多不错的办法。如果子女离自己不算太远的话,可以让孙辈在晚上来与自己同住。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可以通过请保姆的办法来解决身边有人的问题。除此之外,如今城市里也流行着一种“委托照料”的方式,即在异地工作或是在海外的子女,委托自己父母的好朋友或是关系很不错的邻居来照料父母,每年付给照料者一定的费用。
郝麦收教授则告诫说,空巢老人中近一半没有配偶,而且事实上,夫妻双方总要有一个提前离去,因此空巢独居老人需要努力提高“自我关照”的意识和能力。应该看到,今后将有相当数量的子女在自身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竞争的压力下,难以照顾老人,将来的独生子女增多更将强化这一社会现象。老人也要增强通过购买服务来保障生命安全的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