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曾开创了世界文明史的先河,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毅然屹立于世界文明的巅峰。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和道家的融合体为始祖,后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教义,并糅合了墨家、法家、兵家等文化精髓,形成了以人文、自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文化的实质就是价值观的问题,表现在人面对人生的基本矛盾(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时的价值取向。
在面对外界诱惑或威胁时,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在自我修养时,《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面对困难时,孟子说“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抉择仁义与生命的时候,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形成了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德行。
在处世待人接物时,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行有不得”的时候应当“反求诸己”。孟子认为,人有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应该遵循十义,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兄良弟悌,长惠幼顺。
在对待面对社会责任时,王夫之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清照说“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认为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当需要的时候,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也要保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正因为西方人,不懂中国的文化,所以导致其一再批判中国人的人*权缺失,而不知自己的见识短浅。
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孟子讲“尽心知性以知天”,庄子说“万物与我为一”,主张天地同参,泛爱众生,知天命而用之,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认识到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自然规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正是上述理念,形成了中国人民乐天知命、自强不息的价值观。
可以说,科学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探索中国的管理化道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顺利实现企业的战略化转移,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也是文化制胜的时代,愈来愈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按照企业文化的本质和历程来看,企业文化有三个层次的内容,即价值观、制度、行为方式。每一种管理理念和制度的提出,必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相关,但是必然地也会与其所在国度的文化息息相关。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下产生的企业管理制度,并没有好与坏、优与劣的区分,只要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并且能够促进企业和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才是好的制度,反之就会被淘汰。
中国式的管理制度的提出,并非是要与其他的管理制度一比高下。首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入WTO后的更进一步要求与世界接轨。中国要保有自主性的经济政治发展,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民族文化软实力同步加强。中国崛起的实质不是中国经济、中国政治,而应该是中国文化、中国管理——中国人应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心的管理制度。
当下国内企业管理的主流学说,无不是以西方的管理学说为主,甚至一些国内的知名企业,也以请洋顾问、学洋艺为重,一些管理还不成熟的企业,也纷纷大打国际的品牌,如圣似尊地将西方式管理引入中国的企业内。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倡并不成熟的中国式管理,似乎显得有一些不合时宜。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一概念的提出,首先确立了中国式管理思想的地位,引起了企业管理界的深切关注,从而深化国人的思考和研究。
中国化管理曾经铸造过晋商、徽商及许多百年以上老店的辉煌。现代企业家需要在解读经典中感悟,古为今用,把宏观的理念变成微观的制度与和*谐凝聚的企业人际氛围,需要成功的先辈不断反思总结,在摸索中前行,在国内推广经验。诚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充满信心!
(文/张济平,河北韶液油缸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