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人们过清明时有很多风俗,比如踏青、插柳、祭奠先人。这些风俗与古代先民的生活有着重要联系。
古时清明节气前后还有两个重要节日,一个是寒食节,另一个是上巳节。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教授告诉我们,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起缘于古代先人换火的需要,所以这一天人们都吃冷食。清明过后的几天是阴历三月初三,也就是上巳节。这一天,人们踏青、游乐,来表达迎接春天的心情。清明时节,人们会进行一些祭奠活动,从而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
如今,三个节日合成一个假期。人们仍旧沿袭着传统的风俗,在清明的假期里祭奠先祖、出游踏青。
清明节首先是关于生命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缅怀已逝的生命,激发现在的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等,感谢自己的先人赐予我们生命,对先人给予我们生命表示感激和敬畏。我们现有的生命如何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来激发今天的生命,这个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自己的亲人的思念,这种缅怀成为一种民族风俗的时候会成为一个种族繁衍仪式的作用。一个民族要繁衍自己,首先要感激先人给我们生命。
李汉秋教授说:“我参加清明节的祭奠有两次印象比较深刻,一个是陪表嫂到表哥的墓地,她用手绢轻轻擦拭墓碑,一举一动都倾注着深切感情,就像为活着的亲人擦拭那样,我的感情也一下子油然而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一种感情的交流和表达。她又在墓园的周边,一根根地拔杂草,把墓园搞得干干净净,这都是真情流露。在我心中升起了一种感情,这就是对已故亲人的一种感情交流。我觉得这是一种感情的洗礼,非常有意义,印象非常深刻。还有一次清明节我回到了家乡,我哥哥马上带我到了父母放骨灰盒的公墓去。我父母都是火葬的,把骨灰盒存放到公墓里,我找到了父母的骨灰盒,哥哥把父母的骨灰盒抱出来,用手绢轻轻擦拭骨灰盒,然后再轻轻地捧回原来的地方,献上鲜花,他抱骨灰盒的姿态和那种深情,不是一般的动作,就好像抱着自己父母的身体一样,而且要轻轻擦拭、仔细端详,看看哪些地方不够干净就搞得好好的,然后献上鲜花。这就是仪式,这就是典礼。”
我们对自己的亲人每年都举行一个典礼,这就是敬祖报本观念的延续。我们这代的孩子学到了自己的父母如何对待爷爷,那么他的后代也会这样一代代地传递下去,这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已逝生命的感激,为了发挥现在的生命意义。首先要从自己的亲人开始,扩大开来就是先贤、先烈。我们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这都是我们纪念的人物。家乡的贤人是家乡历史的灵魂,也是家乡山川的灵魂,他们在家乡都留下了足迹,大家可以到他们的故居、墓园、纪念碑去祭奠,这都是非常贴近老百姓的乡土教育,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不是空的,它是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父老乡亲,热爱家乡的先贤,这是家乡的灵魂,是家乡的历史命脉,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祭奠的范围。这样的话,我们清明节纪念以往的生命,这个生命是扩大的,不仅仅是自己家族的,而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先贤、先烈。纪念先人的范围扩大以后,意义就更加丰富了。不仅是一个家族的事情,对我们后人的激励也更加扩大了,能更好地激励现在的生命。
清明节不仅是怀念祖先、纪念祖先的日子,更是我们效法祖先,继承祖先美德的好时机。中华民族几千年为什么能够延续不断?就是因为我们有敬祖保本、慎终追远的传统,所谓“返本报始”,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是教人诚敬忠信,爱人如己,事死如生。人心厚才能够继孝思,笃人伦,醇风俗,国泰民安。这是促进人民安乐、家族和睦、福慧自在的基石,是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一个内在的动力。
(本文摘自:中国文明网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