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从网络的卖身救母事件到北京公交车掐死人自然地想到了宽容,宽容也是最近想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P>
<P>一 什么是宽容</P>
<P>到底什么是宽容?</P>
<P>《大英百科全书》这样解释:“宽容源自拉丁文的tolerare,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能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的见解,有耐心、公正与容忍。”</P>
<P>爱因斯坦对宽容所下的定义是:“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P>
<P>伏尔泰认为:“宽容是认识到我们人的可错性的必然结果:人孰无过,我们一直在犯错误。因此让我们互相谅解对方的愚行。这是天赋人权的第一个原则。”</P>
<P>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P>
<P>从上述来看,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人的可错性”即人无完人这一大前提。但我认为,更广义地讲,不仅仅要认识人无完人,还应该认识到人间事没有统一和绝对的对错,事实上,因每个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成长阅历各异,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群中很可能做出对错完全相反的判断。所以说,不仅人是可错的,真理也是相对的。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有了宽容的基础。</P>
<P>而宽容的表现则是尊重和移情。因为人各有差异,各有其局限性,所以尊重对方的观点和行为,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重新看待同一件事(即移情),从而避免由于自己的局限性所带来的判断偏颇,这就是宽容。但尊重不代表同意和赞成,移情也不代表改变自己的立场或放弃自己的原则。</P>
<P>
二 谁懂得宽容?</P>
<P>回过头来想宽容的基础,似乎还有所遗漏。</P>
<P>能够认识到人无完人诚然很可贵,但这似乎是说:因为我自己会犯错,所以我原谅别人的错以便给自己留后路。如果这样理解宽容,仍然逃不过狭隘的利己思想。</P>
<P>当一个城里人怀着城乡差别的成见时,也许他会对乡下人的过错采取怜悯、同情、原谅、无所谓或不理不睬的态度,但他不可能真正对乡下人宽容,因为他看到的不是与他平等的“人”犯的过错,而是低他一等的“乡下人”犯的过错。</P>
<P>相反,怀着城乡差别成见的乡下人对待城里人的过错可能会隐忍、抱怨直至愤怒、反抗,但也不能真正宽容,因为他首先看到的是不公平、不平等,首先感受到的是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欺凌。</P>
<P>如果不能把自己和对方摆在同一个水平面,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宽容。因此,事实上宽容的基础还有一个,就是人人平等的精神。</P>
<P>人人平等追求的不是物质或身份地位等生命表相的无差别,而是追求灵魂上精神上的平等。当一个人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时候,那么,无论他自己是什么人什么身份,也无论对方是什么人什么身份,他都在自己身上实现了人人平等的理念。</P>
<P>无论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弱者还是强者,他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宽容,弱者对强者往往是戒备和羡慕,强者对弱者往往是怜悯和忽视。只有当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人,对方也只有是一个人,两个人没有强弱之分、优劣之别的时候,才可能做到真正的宽容。</P>
<P>换言之,宽容是自信心,是平常心。只有自信心才能足够“宽”,只有平常心才能“容”纳万物。</P>
<P>
三 对宽容的误解</P>
<P>每当有人呼吁宽容,反方就会说:对罪恶的宽容是对善良的践踏。所举的例子无外乎:我杀了你,你宽容我吧;我强奸了你,你宽容我吧。</P>
<P>这种想法存在于很多人的脑子里,他们对宽容的理解是宽恕、容忍、不追究、无做为,甚至把宽容等同于“赦你无罪”。所以在他们的眼里,宽容就是放纵。</P>
<P>但宽容不是这样的。</P>
<P>首先,宽容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罪”的定义,不要简单以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去衡量对方的对错,定义对方是有罪还是无罪;</P>
<P>其次就算对方有罪,宽容也不是追求对他免责,相反让犯错误的人承担必要的道德指责和法律后果恰恰是对宽容的第一步落实。举个例子,宽容与放纵的区别就好象是爱与溺爱,爱一个人,并不是无条件地满足他的任何要求,不是不辨是非地永远站在他的立场上,也不是把自己的肉割下来贴以他身上,爱需要理性,需要智慧,需要原则。宽容也一样。</P>
<P>没有几个凡人可以做到对拒不承认错误、拒不悔改的人产生心理上的接纳感,而没有接纳,谈何宽容?让犯错误的人接受相应的惩罚,是达到大众普遍拥有宽容心态的必要条件,否则就是抬高道德标准,使人对宽容望而生畏。</P>
<P>宽容并不拒绝惩罚,宽容拒绝的只是不理性的、过度的、无限制的惩罚,尤其是在各种高尚的旗号掩饰下所实施的偏激的甚至有违人性的惩罚。</P>
<P>
四 宽容的受益者</P>
<P>由此,再来看宽容使谁受益。</P>
<P>从直觉讲,宽容的受益者是别人,是对方,仿佛是对方因你的宽容而受到宽恕和保护,但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宽容的受益者是拥有宽容的人本身。</P>
<P>拒不宽容的人其实是在用别人的“错误”(当然,这个“错误”是其依据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定义的,生活中更多的时候其实只是观念不同)来惩罚自己。因为不宽容必然导致偏执和偏激,而偏执导致远离真相和真理,偏激导致远离公平和平和的心态。远离真理的人生无疑是失败的,没有平和心态的人生也无疑是难以幸福的。</P>
<P>所以宽容从深层次讲是自我成长、自我救赎和自我解脱。</P>
<P>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观念,当你用宽容和理性的头脑去审度它们而不是以个人成见去看待它们时,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一种观念是绝对正确完美无瑕的,也没有一种观念是绝对错误一无是处的,而你自然可以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P>
<P>同样,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不同程度的苦难和伤害,宽容的人,便容易从苦难和伤害中站起来,超越困境,重新获得幸福,因为他们既不会沉迷在已经过去了的伤痛中怨天尤人,也不会把复仇变成生存唯一的价值而失去快乐。</P>
<P>所以宽容的最终受益者是自己。</P>
<P>对个体的人如此,对于民族、国家也是如此。</P>
<P>
五 最完美的宽容</P>
<P>那么,宽容是天生的吗?显然并不是。房龙的《宽容》一书让我们看清倒是不宽容主宰着人类发展史,只有在近现代,当个性被重视之后,宽容才被重视起来。</P>
<P>房龙认为:不宽容源于人类根深蒂固的恐惧感、自卫本能和作为群居动物的自然的排他性。也就是说,不宽容是人的本能,而宽容则代表人类理性的最终胜利。</P>
<P>只是并非每个人都有完美的理性并拥有宽容的美德,那么如何对待不宽容的人?如果不能宽容不宽容的人,那么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逻辑推下去,我们将永远生活在不宽容的恶性循环中,真正的宽容永远都不会到来。</P>
<P>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宽容他人的不宽容。当然,这非常难,所以说它是最完美的宽容也不为过了。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