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南北宋 于 2010-11-16 15:52 编辑
只是觉得翻译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于是就决定考口译。从最初冒出考口译的想法到最终报名行动参加考试,足足有两年的时间。两年里,围绕口译,大大小小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但是在备考的过程中自己也感受到:口译的确是一个专业的技术活,对词汇、发音、笔记系统、中英文语言感悟以及反应能力都有相应较高的要求,确实不是业余的人随随便便玩一玩就可以通过的。
7月下旬,开始做外围工作,包括了解口译考试的类型、考试方式、通过难度、指定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目等等。综合考虑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考试难度之后,对11月的考试定了个位:试水。因为一开始就并没有给自己定下太高的目标,所以整个备考的过程并没有过于紧张和感到压力,只是尽自己所能。8月初从家里返校之后就开始备考,按照指定进行着相关的练习,练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效率很低,教材很难,我的基础还远不够扎实,同时也感觉到要通过这个考试是不可能依赖于抱佛脚似的考前恶补的,除非你的英文功底真的是足够了得了。
8月份的备考很随意,而9月份去实习了一个月,所以压根儿没备考,真正开始高强度的复习是在10月份国庆节之后。每天保证一个单元的练习量。但是可能是因为压力不够大,打酱油的心太强,也有可能是因为水平实在是差太多,整个备考的过程并不觉得有很多收获,反倒总是觉得效率低下,时间被浪费了。10月底的时候突然觉得整个考试都是没有意义的,太多的中国特色翻译让不看中文的我都不知道在说什么,而且似乎也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练习和提高口语的目的。于是,整个备考的过程开始有些懈怠,虽然每天也在坚持练习着,却没有去分析总结,鲜有收获。
11月13日正式考试,上午(10点—11点)考的是综合能力,也就是听力,难度比平常做的真题和模拟要大许多,简直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下午(13:30—14:00)考的是实务,也就是直接口译。对话的口译不难,题材是求职面试之类,句型什么的都很简单,只要冷静平稳地翻译,基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英译中是最难的,三级口译的段子不长,关键是要听懂,记笔记只是辅助,千万不要以为记笔记是王道,这和中译英是不一样的。这次考试的英译中,语速出乎意料的快,竟然比教材的语速还快(教材是公认的比真题难)。考试中的英文题材很常见,不像教材那么专业化,可能生词也没几个,但是就是说得快,根本做不了笔记。偶尔一个地方没听懂,踌躇一下,录音就说到两句话开外去了。这次英译中就犯了错,老想着做笔记,而忽略了“听懂”才是最重要的。本次英译中的题材是对一个致力于中小企业成长的NGO的介绍。中译英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因为首先录音说的是中文,总不至于听不懂;其次是录音的中文说得比较慢,有时间做笔记。这次中译英的题材是“如何改掉看电视的习惯”。
这里还必须得说一说实务考试的考试环境。口译实务的考试是40几个考生在一个考场进行考试,对着麦克录音,也就是说你在录音的同时,也可以听到其他考生在录音,环境是很嘈杂的,但是这并不是向你想象的那样会影响发挥或者说可以作弊之类。因为你只能听到40个人在同时说英语,嗡嗡一片,而听不清每个人具体在说什么,类似于托福的口语考试。
实务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会把每一个考生的录音选择一段试放,以确保录音无误。这时候就很搞笑了,因为你可以听到其他考生的录音,从而知道大家的大概水平。有的人的翻译一放出来就与众不同,发音相当纯正圆润;有的人的录音一听就知道TA是和我一样来打酱油的。
通过这次实战,我发现,对于我来说,三级口译考试的难度在于英译中,难在“听不懂”,造成“听不懂”的原因主要题材不熟悉和语速偏快。在平常的练习中我过度倾向于经济类和时政类的一些题材,造成了知识盲点,使得自己只对一些特定领域类的词汇熟悉而对另一领域却茫然不知。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注意广泛涉猎。语速的问题没什么可说的了,只能多听多练。其实录音的语速比CNN慢多了,对于听力来说不算太难,但是这个是翻译,要在脑子里将听到的英文进行短时处理翻译成连贯的中文,对我来说还是有些挑战的。在平常的练习中,即使我全部听懂了,英译中的时候还是经常出现不会说人话情况。
这次备考中除了我自身懈怠、打酱油心态过重之外,还出现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在每次练完一个段子之后,我从来没有对生词和句型进行过分析和总结,也没有将典型的段子背诵下来,缺乏积累,更没有进行专门的词汇记忆,缺乏词汇基础(我竟自负地以为我的词汇量够大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基础扎实才不至于摇摇晃晃。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