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寄生虫 于 2013-5-23 11:10 编辑
2013年,中国将有一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达到1亿人之多。这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如何解决,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挑战。养老问题在很多国家都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在文化相似的中日韩三国,人们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有怎样的不同和困惑?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记者在本月初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了解到,尽管机构养老前景巨大,但其发展还面临重重阻碍,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养老需要,居家养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中国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
按照联合国标准,7%以上人口超过65岁或者10%以上人口超过60岁,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就进入了老龄化阶段。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预测,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到2050年左右,将达到全国人口的1/3。我国已跨入“老龄化社会”。而且高龄老人、患慢性病老人、失能老人和失独老人持续增多。国务院参事、原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力认为,中国社会对老龄化如此迅猛地到来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中国养老服务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整个体系还很不健全。
目前的中国式养老大致分为三种方式: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养老又分为面向农村五保户和城市低保人群的国家投资的免费养老院;一般工薪阶层消费水平可以负担的养老院;集养老、休闲、医疗服务于一体的高档养老院;临终关怀医院。在机构养老中,比例最大的是第二类。率先投入高档养老机构的河北燕达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怀认为,民办养老机构仍然存在很多困难。虽然国家鼓励社会办医,民营资本跃跃欲试,但在金融政策、医保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民办养老机构依然困难重重。“拿金融方面来说,因为养老属于公益事业,银行不给贷款,民办养老机构融资困难。”李怀说。
中国民政部办公厅副主任王金华对记者表示,养老问题不能只靠政府解决,还要靠社会、靠企业、靠各界力量共同解决。按照中国政府的目标,十二五期间中国要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马力认为,中国要尽快培育大批服务商,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王金华认为,根据国际经验,机构养老只能解决3%左右的老龄人口问题,97%的老年人要靠家庭养老。但伴随空巢老人的不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也愈发弱化。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开始受到重视。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社会及社区提供买菜、做饭、洗衣服、洗澡等服务。这种新型养老模式既解决了养老院亲情淡泊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家庭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养老模式的“第三种选择”,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田秀良表示,大量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老人首选居家养老。当然,并不是所有老人都适宜居家养老。对于生活不能自理而又无子女陪伴照料的老人,入住机构养老更为适宜。
事实上,机构养老难以满足需求的不仅是中国。日本养老行业最大公司日医学馆的中国事业部执行董事山中和彦表示,根据“日本老年人护理服务数据”,20%选择养老院的人的费用等于80%选择居家养老的人的费用。他认为,要使机构数量符合使用者人数增长是很困难的。完善基础设施的费用太大,机构服务费用的成本也很高,因此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是居家接受养老服务。
“如果没有社区养老服务来支撑,九成多的老人呆在家里,只能居家而不能养老,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景?”田秀良说,社区养老服务完善与否决定着居家养老制度实施的成败。目前中国一些城市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广社区服务热线和老年人GPS定位系统。有的地区为老人安装呼叫系统,在家用电话上设置“一键通”,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送水换气等家政服务。
人才和观念是短板
不过,从总体情况看,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与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组织少、规模小,服务的项目比较简单,特别是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还十分欠缺。而专业的居家老人健康护理更是空白。居家养老还需要改变老人的观念。很多老人不愿自己掏钱买服务。田秀良表示,不能把居家养老服务全部推向市场。完全市场化可能会使一些机构和服务受利益趋动,向利益倾斜,追求利润最大化,不会照顾老年困难群体。
同时,针对不同文化水平的老人应设计不同的服务项目。比如,举行书画、棋类比赛,组织各种主题游览等。社区养老服务不仅是为老人提供身体和精神上的帮助,还应满足他们发挥余热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这也是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