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8-5 16: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贴上对这部纪录片的影评吧~~~~~
这不是一部寻常的纪录片。《生命》记录了四个在九二一大地震时丧失亲人的家庭四年来如何重建「心灵灾区」的历程。其中一个家庭是在地震时失去年仅两岁女儿的电钻工人张国扬、吴玉梅夫妇。《生命》中有相当的片段是实录国扬在山区里深达两层楼高的坑洞下钻地,而站在坑洞上端的玉梅则将吊上来的石块泥土倾倒出去的景象。也因此,怪手机器在烈日酷照下的广阔崩塌山区里四处挖掘搜寻罹难者尸体的情景,对照著痛失爱女的电钻工人在同样是山区里渐次阴暗的地底下汗流浃背钻地的「干活」,正隐含著贯穿《生命》这部纪录片的两大人生哲学命题:「寻 - 死」与「求 - 生」。
经历「寻 - 死」的过程后,非但国扬、玉梅「再生」一女,另一对失去母亲和两名稚子的夫妇则「重拍」结婚照,「再度」蜜月行,而年仅十六岁、痛失双亲的女孩发觉自己怀孕后,也坚持生下孩子,期盼在婚后因延续出一个「家」而不再孤单。至於徘徊在「生死」之间的罗佩如最终在克服失去至亲「寻死以求解脱」的梦魇之后,远渡重洋到美国实现她留学的愿望 - 也是另一种「再生」。
「生与死」的对话也呈现在吴乙峰穿插於片中与他早於多年前死於一场火灾的大学同学之虚构的书信往来,更见於吴与拍片期间中风的老父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在家乡宜兰某个老人院里,推著坐在轮椅上,目光呆滞,不时萌生寻短意念的父亲,吴乙峰试图点燃父亲求生意志的同时,却也不得不深感震撼地意识到,那个当年充满生命力的父亲实已死亡。跃进现场的「导演」吴乙峰奔走在自家老父「中风复健」与灾区家属「心灵重建」的记录动线上,咀嚼著生命不能「倒演」,却能延续的悲喜事实,正如片中一再出现的铁轨,是两条并行不悖、复制著重复的延长线!
镜头里,雨点不停地打在火车司机驾驶窗前,模糊了视线,却也被雨刷不停地拭去,重现「前途」,此正如发表首映感言时,同样来自宜兰的田秋堇所指,尽管黑暗的山洞一再出现,火车终将出洞而重见天日。再看,在地底干活的国扬一再地从深层升起,与在上端迎著他的玉梅会合,两人一口饭、一匙汤,凝望著远方,思念、挂记著逝去的稚女时,也正以最贴近这块土地的方式建构著「生命」 - 他们携手共为台电打「地基」,而我不由得想到,台电的英文不正是「Taiwan Power」?真正的「Taiwan Power」之一不正呈现在记录台湾历史,拍摄台湾故事的电影里?不正在庶民的坚韧生命力里,而非大人物的丰功伟业中?
这不是一部寻常的纪录片,它标志出,生命的高贵不在「圆满无缺」而在「挣扎无悔」。吴乙峰不仅拍了一部心灵重建的纪录片,他还拍了一部人类生命的横切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