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hfnm 于 2009-12-14 21:15 编辑
今天,我有幸能够和十几位志愿者一同,参与叶先生主持的“理念”培训活动。通过三个多小时的互动,让我结识了许多美新路的志愿者朋友们,同时,叶先生的培训更让我受益良多。
让我来回忆回忆同在现场的朋友们:中青院的李老师,红彬、彬彬、淑杰、稍晚加入的千痴,喜凤、睿琪、黄君、吕宏、千愚、橙子、子凌、我、娅姮、聂爽、大大朋友、吉利、庆君、良子,还有主持人叶先生。
叶先生语速平缓地告诉我们大家起身围成一个圆圈,手拉手,他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理念培训的活动目的,在我看来,是对于一个人价值观念的重新修正,朝着更加友善、友爱、友好的方向发展。
活动一开始,叶先生将我们分为两组,一组为“表演组”,一组是“观察组”,而我则在前者里面。表演动作很简单,就是回想自己在开心、高兴、自我感觉不错的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即发出声音。刚听到这个规则,我就有点儿焦虑,因为在我的意识里面,我高兴时并没有想发出声音的欲望,翻前倒后,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活动开始了,良子、庆君、大大朋友他们,或是发出“啊”,或是发出“咦”,有的朋友的声音或是高亢,或是低沉。没想到这么快就到我了,紧张焦虑就像是“火山岩”,一下子喷涌到我的脑门、嗓子眼里面。我吃力地“啊”了一声,声音有些沙哑,像一只蹩脚的鸭子。
表演组发声完毕,叶先生让我们每个人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朋友说原来想大喊一声但是迫于现场人员众多不好意思;有的朋友不想模仿别人意欲创新特立独行;有的朋友则跟我一样如此地囧。轮到了我,我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还没有适应环境,紧张,一个是因为自己没有发声的习惯,还是紧张。
接下来是观察组,观察组现在要做的是在叶先生的手势下,一起发出声音。只见叶先生像指挥家一样举起双手,观察组的朋友们发出了声音,仔细辨别,有“啊”,有“哦”,有“咦”,突然觉得这一幕很熟悉,像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面,那个音乐老师在指挥孩子们唱歌。
表演完毕,叶先生让大家发表各自的感受:有的朋友在发声的同时观察身边人的动作,想跟大家保持一致;有的朋友则表示在听到大家发出同种声音后改变了音调;有的朋友则不太想表现自己,尽量低调……很有意思,从朋友们的感言、动作中,我发现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动作,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某些特质:特立独行还是融入集体?随性为之还是压抑自己?呵呵,挺好玩的。
下面到了“觉察呼吸”的环节,我们每个人都找了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到了垫子上面。叶先生引导着我们闭眼,观察自己一呼一吸,会场静了下来。我闭上眼睛,观察自己的呼吸,我吸入一口气,感觉到了充沛的力量,我呼出一口气,感觉到自己释放了压力,时间慢慢地过去,我感觉不到了自己的呼吸,思绪像云一样飘来飘去,回想着自己刚才的表现,回想着跟橙子的谈话,又想到了晚上回去是不是很拥挤之类的事情,我意识到自己要观察呼吸,所以把注意力又集中在了呼吸上面,但是还是找不到呼吸,我听到一个朋友的手机铃声响起来了,随之而来的是急急匆匆的话语,我发现自己要睡着了…..
叶先生让我们缓缓睁开双眼,像是睡了一觉,我睁开了眼睛。每个人都在谈自己的感受:许多人跟我一样走神,有的朋友听到了挥之不去的钟表的“滴滴答答”声和汽车笛声;有的朋友则一直观察着自己的呼吸。不得不说“觉察头顶的头皮”的活动也很好玩儿,但是我却没有任何感觉,有的朋友学过瑜伽,进入到了状态,感觉头顶有一股巨大的牵引力,牵引自己一直向上向上向上,有的人则因为注意太久而感觉头皮发麻。
稍作休息之后,我们进入到了叶先生和良子的“二人互动”环节。良子向我们大家讲述着他和他的小朋友小飞之间的故事:小飞给自己寄来一封信,小飞在信中写道自己做搬运工,挣到了二百多元钱,他呢用一百多元给自己买了一套新衣服,良子当初的反应是,小飞不应该这样做,他应该把钱给了爷爷奶奶,毕竟家境贫困,应该懂得节约。故事到此告一段落,我们分为两个组,来共同讨论自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回信。
在我们这一组中,有的朋友说小飞应该将钱交给自己的爷爷奶奶,所以他倾向于以这样的语调来回复信件;有的朋友则一直陷入“大朋友”or“母亲”的困境中,她说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就会教育他要懂得节约的道理;有的朋友则引用自己的经历(拿了奖学金给父母买礼物)来说小飞应该将钱给了爷爷奶奶而不是先给自己买衣服;有的朋友根据自己小时候的勤工助学经历,表示小飞应该给自己买衣服,也有处理这些钱的自由,而且要告诉小飞学会保护自己;有的朋友则表示我们要理解小飞行为背后的心理;有的朋友则表示自己会以欣赏的态度来接纳小飞的行为,然后还会关注小飞如何处理剩下的钱……我呢,我说我会为小飞能够自食其力感到高兴,并且支持他继续努力。
另一组的也讨论完毕,我们都回归原位,来共同分享刚才的所得。另一组的淑杰作为代表发言。叶先生找出了三个分析角度:千愚的“勤工助学”经历,聂爽用奖学金为父母买礼物的经历,中青院李老师的“非批判、好奇”观点。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容易以自我的价值观来看待别人做的事情”,小飞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倾听建议,而是分享自己的喜悦,如果我们要以自己的观点来说教,小飞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也不是我们“陪伴”的真意所在。
后来良子说,自己在跟小飞的信件来往过程中,才知道原来小飞把挣来的钱给了奶奶,而奶奶则拿出一百多元钱让小飞去买衣服,事实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在思考,我也如是。如果我们在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就以“你应该怎样,你应该怎样”的方式回信,不仅会伤害到小飞,伤害到自己的小朋友,而对自己更是一个“震撼”,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平等”、“接纳”、“非批判”,什么才是“好的陪伴”。
事实上,我是一个容易以自己的价值观度量别人的人,愤世嫉俗。别人发表一篇论文就觉得他是在谋取什么利益,别人为了保研的名额而做些什么事情,我可能就会对此人嗤之以鼻鄙视到底。有朋友曾经友善地提醒过我这样做是不对的,只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偏激。“每一个人做一件事情都有他的道理”,叶先生说。的确,别人发表论文难道就是我想象中的“挣学分”?别人想保研难道就是我想象中的用什么下三滥手段?现在想想,的确很可怕,我需要反思自己。“做自己才能容易让他人也做自己”,在我看来是对自己的全面认识,没有感性的因素,以多个角度来想问题,也才能让我们以“全角度”看待别人,看到一个完整的他人而不是只有阴暗面的他人。
最后,我们在一段轻快的音乐中,跳着,扭着,转着,但是仍然能感觉到每个人的不同。而此时的我,心情则放松了很多,我跳着街舞中的动作,我要做自己,表现真实的自己,也要认识全新的他人。
在写下我的培训感受时,突然感到,叶先生的“自我觉察”模式,有点像个案社会工作中的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给大家分享: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ABC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activation events),是指求助者所遇到的当前事件,事件的形式即可以使具体的事情,也可以是求助者的思想、感受、行为或对以前事件的回忆等,只要能够导致求助者的变化,都可以成为引发事件。B代表求助者的信念系统(beliefs),是指求助者对引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它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consequences)。
一般认为,求助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是由引发事件直接导致的。但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却反对这种观点,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AC之间还有一个信念因素在起作用,只有通过求助者的认识和评价引发事件才能影响求助者。由于求助者通常根据自己大量的非理性信念看待引发事件,这就导致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即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导致了他们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认为,有效地帮助时对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系统进行质疑,即对非理性信念进行识别和辩论,这个过程可以用D(disputing)来表示,这样就可以协助求助者克服各种非理性信念,最终使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困扰消除,形成一种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达到目标(a new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effects)。
艾利斯提出11种具体的非理性信念,这种信念会导致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的困扰。
1、我们绝对需要每一位生活中重要任务的喜爱或赞许;
2、一个人应该在各个方面,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成就,有才干,这样才会是有价值的人;
3、有些人是卑劣的,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恶行受到严厉的责备和惩罚;
4、如果遇到与自己希望不一致的事情,就认为很糟糕;
5、人的不快是由外在环境原因造成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和情绪困扰;
6、常担心危险或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7、逃避困难和责任比面对它们更容易;
8、人应该依赖别人,而且需要依赖一个比自己强的人;
9、人的行为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只要一件事情对求助者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就会持续一辈子;
10、应该对别人的困难和情绪感到不安;
11、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应有正确的、完美的解决方法,如果找不到,就会很糟糕。
不知道朋友们有过以上或类似的非理性信念呢?尝试着在事情发生后进行“自我觉察”吧,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呵呵。
很受启发的一次培训,感谢叶先生,感谢在场的每一位朋友。
本贴作为本版唯一保留的关于理念培训体会的文字,以后都将转入大朋友之家版或喜乐心旅版。(千痴)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