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如焕 于 2010-3-4 21:43 编辑
1999年6月
我在研究一个人怎样得到“客观”结果时发现:感觉(知觉)过程的结果被智力的意识接受之前,感觉(知觉)的过程在感情和意志的范围中发生,也被它们影响。反过来也能这样写:
感觉是判断能力的基础。只有感觉到形态的美,我们才能判断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或者说,如果人民在感情上不觉得自己国家的法律是对的,也不会珍重它,这个法律在事实上也没有效果。虽然我们只能用智力作出判断,可是判断的结果(法律)真不真实,只能靠感情得到肯定。
有的农民上厕所不小心把它弄得很脏。第二次再去时,因为不敢进自己弄得这么脏的厕所,他就在门背后小便,再下一次干脆就在门前随地小便等。最后他就会这样说:“我们的厕所不行,在农村的生活不行,只能到城市才好。”可城市的厕所也被弄脏了呢?有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人把自己的家弄脏之后就会到想离开,而不是想改变它。
我想问题存在于人的心里,而非物质条件。如果一个文明社会由于地震失去了一切,他们很快就会重新建设,可如果不文明的人到大城市去,他们去的地方很快就会跟农村的厕所一样。问题就在于,这些人往往没有感觉到“这是我们自己的、具有我们自己特点的小社会”。我想,只有老师去爱护学生扔掉的东西,生活方式才能变,农村才有发展的希望。
我认为,人们缺少对自己环境的兴趣,是因为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做法、自己的环境和自己的未来等之间的联系。所有的认识都由于发现关系而发生。所以我也想,如果人们在物质主义的追求中预感不到自己跟宇宙的联系,人们超过个人自私事情的兴趣会从哪里来呢?
就自己而言,如果我把道德上的理想跟精神范围的根源分得开,我的理想就会变得抽象,也会萎缩,像植物没有根一样,使我放弃社会,进入腐败。
虽然物质主义为了帮我们获得独立的意识把我们从精神的根源分开是必要的,可是我也认为,只有老师让学生预感到一切在精神上的联系,学生才能对自己做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感兴趣,同时通过这种兴趣去发现细节的意义,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我当然不能直接去说明精神上的联系,只能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它,把不同门课的内容联系起来。
根据他们天性的本质,孩子在看到的每件事情中预感到它里面有深刻精神的意义表达出来。那么,如果孩子为了他的好奇去玩没有深刻道理的游戏,这使他理想的努力会受到多大的伤害?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直觉一切在精神范围联系的才能?教育14岁之前的小孩可以用形象,因为这不是让孩子应该信什么。相信只会从孩子已经自由的自我意识产生。教育者只能用他自己的心来发挥孩子的精神力。
不过,老师的心怎样能得到这种形象呢?如果理解到这样的事情,这会帮我们发挥对一切的兴趣:动物由于身体结构定下来的生活方式不允许它自由地改变自己的本能,使它无法发展。可是人不同:由于没有强调或者特别地发挥某个方面,人就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改变,也能够继续发展。
动物也离不开它身体形态具有的反应,老虎都是凶猛的,羊都是温柔的。可是人的身体不具有单一的特点,人能够自由地改变自己的反应。如果有人骂我,我可以反应得好像听不懂。我不需要考虑面子,不需要报仇,因为我可以自由选择我最喜欢的一种反应的方式。
每个小孩的经历都需要经过我们人类经过的过程:青春期的年龄需要经过破坏、失去、分开独立和得到认识的过程。可是如果孩子在青春期之前预感到他和宇宙的联系,他14岁之后很自然地发现他心里有一些部分跟没有道德的部分发生“冲突”,而且他能“冲突”的动力不是从思考才得到的。发生了这样的“冲突”,他才能把生活真正改变。
太多的直观的教育不理会每个孩子本来就具有的和精神范围的联系。如果课本只支持小学生用概念来说明自然科学上的逻辑,那么学习过程就会很自私地缩小学生对一切的理解范围,减少多方面的看法。现代人只建设物质的环境,可是将来,人们还要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生活。将来的学生需要比我们多得多的才能,也大不相同。
新时代的人们带来对付新时代问题的新才能,现时代的才能只能解决现在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根据计划来制订学习过程,只能注意不让社会的作用改掉新时代的人们带来的新东西和才能。所以经济、国家管理和自然科学不能当作我教育的根据。我们从环保问题已经知道自然科学离不开自然条件。同样,教育科学也离不开孩子天性的本质。
因为社会对于学生的不良影响正越来越大,我想在学生的心里发挥足够的力量和意志,避免他们像我们一样地放弃年轻时具有的理想,让他们不依靠社会,并在社会上做出不同于社会的理想的事情。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