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一家民营书店 三味书屋
周日下午,天空飘了点小雪,地面上还没留下痕迹就匆匆的停了,本想在这已是春天的季节里,来一次奇异的“踏雪访书”,看来天公无意,只好作罢了。
书店还是要去的,三味书屋,一个在初中课本里熟识的名字,那个愤懑作家的孩童时代,那张引领了校园“破坏公物”浪潮的书桌。这个名字之下的一家京城书店,会是什么模样?
带着疑问和想象出发,地铁复兴门站出来,沿长安街往东大概有一站地,越过迎接60年国庆大修的挡板,先看到高耸的民族文化宫,孔雀蓝琉璃瓦在阴沉的天气里别有韵味,再走没多远,佟麟阁路的路牌那边,一幢老北京风格的二层建筑,就是三味书屋了。
创办于1988年,号称北京第一家民营书店的“三味书屋”就安静的躺在长安街边上,天下第一街的繁华,丝毫没有影响到书店的宁静与安逸。
从网上得知,三味书屋是京城最早实现开架售书的书店之一,也是最早做作家签售、小型音乐会、中外民间文化交流的书店,由此成为了构建文化界公共空间的先驱者。
街门向西,古朴庄重,是四合院的那种老北京风格,石墩,木门,黄铜门钹,古色古香。从四个金漆大字“三味书屋”的黑色木匾下走进去,是一个玄关,门口上面是卢中南先生题的“德不孤必有邻”,一边的墙上贴满了名家的留言和寄语,仔细看看,有杨继绳、吴思、方成、茅于轼等等,书店的文化地位可见一斑。
走进去,幽暗静谧,安详沉稳,右手边散落着几个茶座,有人在那品茗低谈,空气里飘满书香、茶香和墨香,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人不由放轻了脚步,不敢高声语,浮躁的心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
踩在木地板上,每一步都需要很小心。书架都不是很高,舒服的视角就能看到最高一层的书,书店的陈设都有些老旧,书架、桌椅都是老式的深棕色。书并不多,也不全,偏重哲学和人文。一个中年人踱进来,逛了一圈,问店员,《海子全集》到了么?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失望离去。
书店一层还有一个小型的摄影展,沈继光老先生的摄影作品《古城残片》,主题是老北京的胡同生活,因为只取局部,故曰残片。那些黑白相片挂满了三面墙,灯光从上面打下来,别添一份历史的沧桑感,墙下有和书架隔成的通道供人行走观摩。
书店里挂着许多名人为三味书屋题写的墨宝,有张中行先生的“琴生修得伴书香”,姚雪垠先生题的“书林清风”,吴祖光先生的“文传百代,品重千秋”,刘再复先生的“山高海阔,独尊书痴”,还有一些我认不出名字的,与满室书影氤氲互衬,相得益彰。
看到一篇早前对三味书屋的报道,里面一句话让我思忖良久:书是为了被束缚的思想而存在的。三味书屋就安静的躺在长安大街的身边,在一片正在拆除的四合院和现代感的高楼大厦包围中,独自默立,像一位老人,充满了历史感。
三味书屋坐落在长安街与佟麟阁路的交叉口东南角,是一座二层老北京风格的建筑。 书店对面的民族文化宫。
玄关。门口上面是卢中南先生题的“德不孤必有邻”,一边的墙上贴满了名家的留言和寄语。 书店很有氛围,访客寥寥。 沈继光老先生的摄影作品《古城残片》展,招牌很有八十年代的味道。
http://www.022net.com/2009/4-6/5030341625369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