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纪慈恩 于 2012-6-24 11:43 编辑
今天(6月23日)在美新路原办公室进行了“生命关怀”的内部培训,分享且纪念最后一次在这个办公室的活动。
和以往培训一样的自我介绍和人名串烧就过滤掉了。
一、赞美 用了一个小活动来赞美同伴,这个活动有两个目的(个人理解,不代表组织),一是尽可能地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二是感受接受赞美的感觉,当然其中有的感觉并不完全带来积极反应,过分的夸耀会让人觉得恭维和做作,所以在夸赞服务对象以及生活中的人时要有一个度。
二、情景模拟 第一个情景模拟是指志愿者进到老人房间发现老人的家属在,而且关系很和谐,志愿者来到后老人及家属婉拒他们的到来。 具体表演不详说了。这种情况,几点需要注意,同样是个人看法: 1、淡化志愿者的身份。 不要让老人的家属过分的感受到志愿者对老人要比子女对老人好,尽可能的地避免和家属的冲突以及志愿者的出现给家属造成的负面情绪。 2、和谐画面不全信 会有人提出一个质疑:老人的家属都这么好了,志愿者是不是很多余?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即便家庭关系很不好,大多数老人也不会说家庭关系不好,所以表面的谐和只能相信一半。可以在家属不在的时候来老人可能会讲另外的一半真实的。 3、避免和家属的碰面 可以打一个招呼然后退出,在家属不在的时候再来。 补充:在志愿者演习的过程中提到问家属您常来吗,这个问题以及涉及到相关的都尽可能避免。
第二个情景模拟是志愿者一进门遇到病重的大爷和他的两个孙子,然后大爷和孙子开始向志愿者诉苦以及提出很多要求,没有钱治病、解决家庭困能等索取性的问题。 也不详说具体表演,有几点: 1、当遇到这样的状况,不能承诺,但可以说我们回去在网上向组织以及社会呼吁。 2、摆清楚立场,跟家属说清楚我们不是救世主,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是一份陪伴。 3、聆听,因为很多时候家属以及老人只是想倾诉,然后安抚,以合适的方式抽离。 补充:几个志愿者进一个房间时要有主次,不能一起说,而且必须坐下,要老人有一种安全感。
三、恐惧和死亡 同样也是用了一个小活动来感受恐惧。恐惧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我保护求生的一种恐惧。由此引出人的两种恐惧,除此之外,大多数都会恐惧死亡。 那么死亡真的可怕吗?还是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对于死亡的认知。 举个例子: 事实一:一个朋友去世了。结果:永远见不到他。感受:我会很痛苦很悲伤。 事实二:孤儿院的孩子被外国人领养走了。结果:永远见不到他。感受:不舍但是会很开心他终于有了归宿。 两个事实,结果是一样的,为什么会让人的感受如此不同,因为对事情的认知还有一些遗憾。所以,我认为首先需要正确地认识死亡,借用在松堂临终医院的一个老人对另一个害怕死的老人的话:你又没死过,你能知道那好不好。其次,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很淡然的接受。 在这方面,有一个作业:写一封遗书和悼词然后问二十个人:如果明天我就要死了,他们的第一感受和对我的留言。下周六交。 这个作业的意义在于正视死亡这个问题,同时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 另外,目前慈恩似乎寻找二十个人有点困难,大家可以积极留言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明天我就要死了,你们的第一感受和对我的留言。 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不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这就是临终关怀的必修作业的意义,只有正视死亡,了解死亡才不会恐惧死亡,才能以一个冷静者的姿态来面对我们的服务群体。这个作业同时让每个人去及时审视自己的过去的人生,进行反思。——当然,这是人们回避的话题,但并不代表它是多余的,不存在的。
四、测试你的身体状况
这个是我在台湾临终医院学到的。大家都可以试试。 单脚站立,双手伸出,闭上眼睛。35岁以下,可以平衡站立3.5分钟表明身体状况良好,但现场的大部分伙伴都徘徊在一分钟前后,大家要注意了哦!
五、小组讨论:幻想一下自己七八十岁最想过的生活。 我希望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心灵和来到这个世界时一样纯净,我想在那个时候全职的去从事志愿者服务,并把我从事了一生的志愿精神、理念、经验传递给更多的人,即便有一天死翘翘也希望有人继续。 这是比较乐观的晚年。如果是身患重病,而这种病是医疗技术不能改变的,我希望放弃治疗,转入临终关怀,安详的走最后一段路。 请大家也思考这个问题。 下周六(6月30日)本培训二期,欢迎参加。
另外预告一个培训,主题关于运用简单的心理学以及身体语言,也就是读心术更好的进行志愿服务。尤其是晚缘的志愿者,老人的历史可能年轻的志愿者很难承载,有时候很难判断老人在想什么,或者仅仅需要区分他处于积极状态还是消极状态。对于这个问题,读心术是很好的办法,身体语言无法假装,永远也不会骗人。
To虫子:你一定要给我加分。哈哈。
不详之处,欢迎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