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L 于 2013-4-25 14:08 编辑
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以来,曾经荣光无限的志愿者突然被舆论呛声:没有专业设备的志愿者,就不要到一线去了,否则是累赘;志愿者的车堵住了进出灾区的生命线……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非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等在现阶段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以支持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
对此,我们要说的是,请政府和公众一起对志愿者大爱无疆、热心助人的精神,给予最热烈的掌声和鼓励。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使当年只有12岁的姚华东成为孤儿,如今他成为雅安市芦山县地震灾区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美女教师廖智,也靠自己的假肢支撑着为灾民们搭帐篷;女志愿者汪策在灾区运送物资时,被坠石砸中,不幸去世……志愿者用自己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彰显了人间大爱。个别人借题发挥,对志愿者搞诛心之论,诬称他们是到灾区拍照、冒险、寻刺激,实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助人为乐,特别是大灾之下的志愿者行动,应该既有温度,又讲科学,不能只凭一腔热血盲目行事,如此才能在目前特定的灾情下,最大限度地拯救生命。志愿者应理性省视自己的能力和客观环境,服务服从于救人这个大局。
首先,这次雅安地震的影响范围、损害程度以及伤亡人数,与2008年汶川地震相比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2008年汶川地震的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很多人员救治、物资派发需要众多志愿者亲历亲为、胼手胝足,但此次雅安地震受灾面积仅1.25万平方公里,数量众多的志愿者挤向不大的灾区,而通往灾区的道路本就有限且部分路段受损,难免造成交通拥挤的问题。
另外,在经历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之后,我国政府的救灾能力,从物资储备到反应速度,都有极大的提升。比如,震后3小时,民政部就迅速从成都、兰州等地储备库调拨3万顶救灾帐篷、5万床棉被和1万张折叠床;当晚9时,民政部再次紧急增调2万顶帐篷和5万床棉被驰援灾区。在政府救灾应变能力提升之后,如果志愿者还是按2008年的个人经验办事,凭着自我感觉,开着私家车随机地派发物资,这种粗放的民间救援自然影响系统化救灾的效率。
对志愿者有所批评,不是说助人之心错了,更不是说要回到救灾由政府全包的计划经济时代,而是说民间慈善面临“成长的烦恼”,亟待进行有效的自我规范,亟待与既有的救灾体制整合,使民间救援成长为国家救灾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还需要进一步构建统一的救灾资源调控平台,实现对于包括民间力量在内的物资、人员的有效调控,让民间志愿者告别“单打”,接受协调,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如此才能更科学、更有效率地发挥民间慈善的力量,实现志愿者个人价值与国家救灾事业的双赢。 事实上,近几年民间慈善组织迅速崛起,其内部管理、对外宣传也日趋成熟,而且民间慈善也渐渐得到各方肯定,舞台越来越大。2010年,有关方面研讨正在起草的“慈善法”时,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郜风涛明确表态:“慈善的主体是民,而不是官。”今年3月14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获得全国人大批准通过,慈善公益组织等四类民间团体的登记被放开。此外,“免费午餐”等民间慈善项目也得到政府部门积极回应,形成了慈善事业中政府与民间协同共治的范例。
新松恨不高千尺。政府和全社会应该呵护志愿者组织、民间慈善组织的成长,将分散的志愿者的个人行动组织化、规范化,整合于国家既有救灾体制中,积极创造有利的法律、政策、舆论环境,促其成熟规范,形成国字号慈善组织与民间慈善齐头并进的局面。对民间慈善的捧杀和骂杀都不是负责任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