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中国城市交通中的“人车矛盾”(泛指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愈来愈突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日前在北京对记者说,近些年,很多城市虽然在道路里程、标准上都有了较大提高,但道路空间分配不均衡,步行和自行车使用的道路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压缩甚至取消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占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停车等现象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行人和自行车的顺畅出行和安全。行人指责机动车横行无忌、机动车驾驶员抱怨行人无视交规之情状屡见不鲜。
据统计,目前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仍是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一般占全方式出行的百分之六十。但在2000年以前,仅自行车交通就可占居民出行比例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有些城市甚至更高。当前中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状况不容乐观,出行环境恶化趋势明显。
当出现纠纷时,行人通常摆出我是行人我怕谁的架势,而机动车驾驶员则以只要我不违章撞了你也是白撞来开脱。如果形容“行人”与“机动车”已势成水火,那么“砸车老人”的万丈怒火与杭州“爱心斑马线”上的肇事惨剧则是这“人车矛盾”的伤心注脚。
“人车矛盾”中的经典场景是机动车遇斑马线却不避让行人;行人则仗势众而无视信号灯的存在。而另一个相反的情形同样令人尴尬,即机动车礼让了行人,行人却毫无回应,抬头挺胸、大摇大摆而过;行人闪避了机动车,驾驶员也认为理所应当,绝尘疾去。
那么在路上,究竟是该车让人还是该人让车呢?这似乎是个伪命题。因为谁让谁的问题城市交通的管理者早已安排就绪了,比如:信号灯、斑马线、隔离墩等等。任何交通参与者只须按部就班则可相安无事。那为什么还有矛盾之说呢?想来其实也简单,因为任何确保我们自由最大化的“约束”(即法律、规章)都不可能穷尽我们的行为,也就是说,社会生活中的绝大部分“相安无事”是要“靠自觉”去实现的。而“靠自觉”又是个什么东东呢?
道路是你的,也是我的,但归根到底是大家的。宣传交通安全时我们总说“礼让三分”,听多了也就不去细琢磨了,比如“礼让三分”之“礼”应该如何回应呢?具体地说,就是人家让了你,你总该表示一下吧。有人说挥挥手,有人说敬个礼,有人说按两下喇叭,还有人说回他个满脸堆笑,我看都有道理。只要对方能感受到你的谢意和歉意,怎么表达都无所谓。我们节目组倒是做了个小调查,结果无论行人还是机动车,大家对“竖起大拇指”这个动作最肯定,认为这个手势无论是表示“谢谢”“借过”,还是“添麻烦了”“你是好人”都可被明确感知。既如此,让我们尝试将大拇指竖起来?让大拇指除了在手机键盘上飞舞之外再受累为我们代言一下?
也许有人会说,以一个手势去解决“人车矛盾”乃至交通矛盾简直荒唐。“人车矛盾”之源是交通这种公共资源向哪一部分人倾斜的问题,或者取决于每个地方的文明程度。这我承认,但就现状而言,这起码是一个我们不难做到的开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竖起大拇指的效果究竟如何,咱们何不一起试试看呢?
从今天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天上午的特别直播将持续关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8120640100el6g.html
[ 本帖最后由 圆梦一 于 2009-9-15 17:5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