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areiya 于 2013-8-2 16:16 编辑
看着本上的记录,回想着叶先生这次带着陪伴心旅小组的伙伴们的分享与讨论,每每提笔,却又每每放笔,生怕有记录不到位或遗漏的地方,但这些在自己内心每每激起涟漪的话语,又岂敢仅独自回味,倒也不敢再顾忌自己的不周,还是尽力周全地记录下来。
倾听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在倾听的要求中学会选择,让自己学会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不轻易地说“不”、恰当地学会表达“不”的学习中,才能将自己的需要与他人的需要较好地放在一种健康的关系中。
事例:
如果自己是一家公司某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在第二天将接受高级别考评,项目考评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自己所在公司的重大利益,自己准备、修改项目的时间非常紧张。
此时,有一位相识多年的好友短信告诉自己,目前她遇到了一件困扰自己的事,而她却又无法很好地从这件事情中走出来,十分希望可以约自己在午后电话倾诉。
(事例的大致内容与叶先生举的例子相仿,记得不是很全)
1、如何做一个合适的决定?
2、如果决定拒绝,如何做出双角度的表达?(即分别站在个人及对方的角度)
选择拒绝和选择接受倾听的伙伴分别分为两组,选择拒绝的伙伴,讨论如何做出双角度的表达;选择接受倾听的伙伴书写,由于自己在项目上准备得不充分,给公司带来重大负面影响后的内心活动。
叶先生的指导:
* 要珍惜倾听的机会;
* 当不能接受倾听时,要充分考虑对方的角度与处境;
* 对他人的关心永远在那里,对事不对人(谈及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理);
* 如果先为对方想过,对方会感觉得到;
* 负责任,是一种享受生命的主动;
* 倾听最好的基石—我想要听;
* 倾听的基础—不评判的反馈;
* 倾听是一种礼物,不要轻易给出,避免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对方;
* 倾听需要准备—静心地、长期地、充分地;
* 大自然有痊愈内心伤痛的力量。
倾听工作坊:不但丰盛自己的生命,也有机会引领他人。
深入倾听:体会并确认对方的感受,并与分享者确认,共通探索对方感受后的诉求与需要。
自问:
选择倾听,是为了满足对方的需求?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6月16日活动补充:
* 人与大自然的相处不容易有敌意,接纳自己内心的排斥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比较好的陪伴是没有目的的,同一条路,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风景;
* 自问工作是否尽心尽力?如果真的喜欢这份工作,会时刻尽心尽力,而把结果放下,因为结果是自己不可控的;
史怀哲的故事
艾伯特·史怀哲 (Albert Schweitzer) 是二十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伟人、一位著名学者以及人道主义者、慈善家。无庸置疑,这位具备哲学、医学、神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的才华,且于一九五三年十月三十一日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史怀哲,是了不起的通才、卓越成就的世纪伟人。虽然他身上聚集多样的天份,然而,他一生的成就还是来源于信仰的动力与博大的爱心。
史怀哲于1875年1月14日诞生于德国肯萨斯伯格(Kaysersberg),在他六个月大时随父母去根斯巴哈(Gunsbach)居住,他的父亲路易斯(Louis)在当地一个教堂担任了五十年的牧师工作。史怀哲从小就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小时候常为了根斯巴哈的一些小朋友们生活在非常穷困的环境中而感到同情与不安,因此从小就想要帮助受苦难的人。史怀哲觉得小时候能和不同环境的孩子们一起上学对他颇有助益,使他后来能不抱偏见地和各种不同的人交往及做朋友。史怀哲年幼时曾看过一个非洲人的人头雕像,这给他留下了长远的影响。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像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
史怀哲聪明好学,年轻时就已在音乐、宗教与哲学方面展现出他出众的才华。他二十五岁就成为神学和哲学博士,随后在史卓斯堡(Strabourg)大学担任神学及哲学教授的职位,并发表了几本著作。史怀哲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尤其对巴赫的作品有独特的领会,在当时拥有许多乐迷。
史怀哲虽然自幼多才多艺且发展顺利,但他心中一直念念不忘从小向往的服务与帮助他人的志愿。二十九岁时,史怀哲读到了一篇有关非洲大陆极需医疗援助的文章,这促使他在次年做出了一个震惊他的父母和好友们的决定:放弃了他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和演奏生涯,重新进入医学院去学习。八年后,史怀哲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和他志同道合的伴侣海伦(Helene)远赴非洲的岚巴瑞(Lambarene),在原始森林边的奥顾(Ogooue)河畔建立了史怀哲医院,开始为非洲人民奉献他的爱心。
史怀哲从三十几岁去非洲,在接近蛮荒的贫穷落后地区为他素不相识、语言不通的非洲人民献上他所有的精力、智慧和爱心将近五十余年,直到他以九十岁的高龄在岚巴瑞逝世。在最初的三十多年中,他还经常奔波于欧洲各大城市,举办他拿手的风琴演奏会,不断为他的医院募集经费。史怀哲一生反对任何暴力与侵略,他极力倡导尊重生命的理念。史怀哲深信渴望生存、害怕毁灭和痛苦,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也是每一个生命体都具有的本能。作为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我们应该尊重别人和别的生命,因为他们像我们自己一样,强烈地冀求着自由而快乐的生活。因此,无论是身体或心灵,任何对生命的破坏、干扰和毁灭都是坏的;而任何对生命的帮助、拯救及有益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都是好的。在实践生活中,史怀哲认为每一个人在伤害到生命时,都必须自己判断这是否是基于生活的必须而不可避免的。他特别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农人可以为了生活在牧场上割一千棵草给他的牛吃,但在他回家的路上,他却不应不小心踢倒一棵路旁的小花。史怀哲相信宇宙间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当我们致力于帮助别的生命时,我们有限的生命可体验与宇宙间无数的生命合而为一。史怀哲一生发表了许多演说和文章,反对战争、破坏环境及发展核武器,而他最有力的演说是他用自己的生命身体力行的。
爱因斯坦说,像阿尔贝特·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1953年,他78岁,漫长岁月,爱心似海,世人为之动容。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自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消息。这位慈祥博爱的长者在奥斯陆(Oslo)接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个奖代表多年来全世界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他毫无保留,把全部奖金连带演讲、演奏所得,全都用来增盖兰恩巴涅的麻风病院。
史怀哲言论
“我的生命对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旁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要别人尊重我的生命,那幺我也必须尊重其它的生命。道德观在西方世界一直就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这是非常狭隘的。我们应该要有无界限的道德观,包括对动物也一样。” “除非你能够拥抱并接纳所有的生物,而不只是将爱心局限于人类而已,不然你不算真正拥有怜悯之心。” “除非人类能够将爱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否则人类将永远无法找到和平” “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
备注:(按活动时位置记录)
2013年5月26日(日)
伙伴:张磊、饶睿、孟佳琳、刘杭杭、贾楠、姜静、姬磊、杜米金粒、肖云妹、魏佳、樊庆君、胡一北
2013年6月2日(日)
伙伴:肖云妹、姜静、孟佳琳、贾楠、杜米金粒、肖宁
(逢白土窑回访,回访伙伴:张磊、姬磊、魏佳、刘杭杭)
2013年6月10日(一)
伙伴:张磊、肖宁、饶睿、黎明、胡一北、杜米金粒、肖云妹、姜静、孟佳琳、魏佳、马鸿飞、秋晚琼(美国晚缘项目负责人)
2013年6月16日(日)
伙伴:小华姐、刘杭杭、魏佳、樊庆君、王琰、姜静、肖云妹、佳琳、贾楠、胡一北、黎明、杜米金粒、饶睿、蔡其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