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eyla 于 2013-12-9 16:52 编辑
这期活动由叶先生在现场主持,大致环节如下: (——后表示叶先生讲述的大致内容)
一、觉察环节 ——如果没有敏锐的觉察力,我们很容易跟着习性前行,被情绪左右。也许情绪本来只是一个小孩子,但是看不清楚的时候,在我们面前却膨胀的像巨人一样庞大。觉察可以带领我们看到事情的本质,看到情绪那个小孩子,去拥抱他。然而,觉察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身体和心灵是相通的,可以先从觉察身体出发,慢慢的走进心灵。
这次活动共分两次进行觉察。 第一次是在音乐中大家闭上眼睛慢慢的安静下来。 第二次分三部分进行,第一步是觉察身体,首先由叶先生带领大家从头顶开始觉察身体的各个部分直到脚底,然后大家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的依次觉察;第二步是对想感谢的人或事表示感恩;第三步是送出一份关心。
二、感触生命的三重境界 昨天年会里叶先生分享了清晨时分的一段历程,今天又做了深入的阐述。 ——有一本书叫《瓦尔登湖》,是一位美国作家独居在湖畔的小木屋里两年的时间,对人类社会进行反思。其中,有一段描述,在清晨的时候,作者看到一缕阳光洒在林间,静静的感受着生命的此刻。直到正午时分,太阳照到西窗,他才发现原来时间已经过了那么久。 ——通常早晨,我做完早饭后就上楼去看邮件,志愿者的草根公益人的等等。都是很仔细的读。第一遍我读的是文字,第二遍我从文字里读着这个人。那时珮慈会在楼下看一会儿电视。 ——当她后来沿着楼梯拾级而上时,我听到脚步,循声望去,阳光从窗外洋洋洒洒的照进来,我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沐着光辉呈现在眼前。那一刹那,仿佛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夫妻间的关系。只有此刻,生命带来的触动,生命和生命的联结。(第一重境界) ——如果那一刹那出现的不是珮慈,而是我们的志愿者,草根公益人,或其他的人。我想那种内心的触动也是一样的。没有人与人的分别,只有生命的本质原原本本的呈现在面前。(第二重境界) ——甚至在那样的场景中,如果没有任何人出现,只有阳光洋洋洒洒的照进来,依然能感受到生命的绽放和触动,那便到达了第三重境界。
三、倾听与珍惜 虽然已经听过很多遍,但在这次叶先生的讲述中,有两个点对我触动最深。
一个是“愿意”是倾听的基础。叶先生讲到自己平时周末晚上都是要出去吃饭的。但是有一次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因为感觉到对方很需要,所以就跟着对方走,由他来决定何时结束通话。虽然打破了自己平时的习惯,但是有一份“愿意”在那里,内心是很完满的。 “愿意”这两个字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内心。回顾在从前自己自认为是倾听的过程中,似乎过多的注意着技术层面,但是真的有一份愿意在里面么?能够完全的放下自己的需求,甚至不去考虑如何回应,只是与对方同在,以TA为主么?“愿意”似乎让我一下子找到了方向,看到自己未来需要在哪里努力。 另外一个就是在倾听的过程中需要能够入得其内,出的其外。叶先生提到一句“松涛流水白云步”。同在的感觉就像风一样,拂过我们的脸庞,那一刻与我们同在,却不停留。当我们倾听对方的时候,也是这样,进入到了他的情绪之中,感受他的感受。但是却可以像白云一样很轻盈,很快的出来,这个时候的倾听就会是很有力量的。而珍惜也便正如生命的同在。
四、宽容之旅 ——一生之中我们能够真正了解的人是多么的有限。通过这样的书写,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选择都有他的道理。没有人真的需要被宽恕。 ——希望大家注意,第二次的书写不是平常所说的换位思考,也不是心理分析。
这是叶先生自己探索出的一个方法,曾经带着他走出离别的痛苦,走到更深入的了解中。也是这次在心旅中一个新的尝试。 方法如下: 每个人选择一个痛苦或不舒服的经历分两次进行书写,这个经历对自己影响很大,并且是由一个自己很了解的人(下文简称TA)带来的。 (一)从自己的角度书写(20分钟) 1、书写事件本身,就像是奶奶给孙子讲述曾经发生的故事一样,情节要清楚。 2、书写这个事件中自己的情绪(可以有很多个点) 3、从这个事件往前追溯,从一年前到现在,自己和TA之间的过往。 (二)化身为TA,从两人相识的那天起开始写,写一封给自己的信。(30分钟)
其他伙伴对本环节的分享: *生命和生命的相遇就像是一个X,从很远的地方慢慢的切近,在交点纠结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渐行渐远。曾经的那些也渐渐的淡化。 *两次书写的过程中,写到中途,都有种无法下笔的感觉,不知该如何进行了 *第二次化身为对方写信时,写一句,原来的自己就会跳出来反驳一句。 *第一次书写时,强烈的感受到自己身在负面情绪之中,心头很紧。第二次,写着写着感觉心情越来越开阔了。需要停笔时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